检测前准备:了解工件的基本信息
在开始检测之前,首先要对工件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。这包括工件的形状、规格、材质、焊接方法、坡口形式、焊缝宽度和余高等。对于在制设备,还需掌握其制造工艺、方法、环境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缺陷类型。对于在用设备,则要了解其运行条件、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缺陷(如裂纹)类型和部位。此外,还需明确检测的技术要求,包括检测标准、技术等级和质量验收级别等。
编制检测工艺文件
根据工艺规程,编制详细的操作指导书,并进行工艺验证。这一步骤确保检测过程有章可循,避免盲目操作。
被检工件准备
在检测前,需要对焊缝表面进行外观检查,确保余高宽度和高度符合要求,扫查面光洁度达标。检测面探头移动区域应打磨平顺,清除焊接飞溅、铁屑、油污及其他影响声能传播的杂质。表面粗糙度Ra应不大于12.5μm。若焊缝存在咬边或较大凹坑,需进行补焊并将补焊区域修磨至与临近母材平齐,避免不必要的信号产生。此外,还需确定检测区域并做好标记,根据焊缝中心线绘制扫描位置参考线,标明扫查方向,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。
选用检测设备及器材
根据操作指导书,选择合适的仪器、探头、楔块、试块、扫查装置和耦合剂等。确保设备齐全且性能良好。
仪器校准
对楔块延迟进行测量及编码器校准,并进行角度增益(ACG)和时间增益(TCG)校准。这些校准步骤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。
增益设置
根据相关标准要求设置扫查或检测用的灵敏度(增益),并考虑耦合补偿或其他增益补偿。这一步骤确保检测信号的准确捕捉。
焊接接头扫查
按照操作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焊接接头扫查。探头移动应按划定的线路行走,扫查速度应尽可能均匀且没有数据丢失,并保持良好的耦合。扫查时应能实时显示扫查结果,如果发现有断线或数据丢失,应当重新扫查,并适当降低扫查速度。
检测过程中和结束时的系统复核
在检测过程中和检测结束时,按照规定对检测系统进行复核。复核项目应至少包含探头的校准参数、角度增益校准(ACG)、时间增益校准(TCG)和检测灵敏度。系统复核应在初始设置和校准时所采用的试块上进行。
数据存储与备份
扫查完毕后,及时保存检测数据。这一步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。
数据分析及解释
每次检测结束后,及时分析和解释检测数据。这一步骤帮助准确判断焊缝的质量和可能存在的缺陷。
发现缺陷后的进一步确认
扫查完成后或数据分析时,对于发现的缺陷信号,如有必要应当进一步确认。对检测数据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检。这一步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出具检测报告
最后,根据检测结果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。报告应包括检测过程、数据分析和解释以及缺陷情况的详细描述。